浙江高考改革:特色路上的使命实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06-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助飞梦想 苏亮月 绘

    作为教育改革重头戏,高考改革备受关注,一些地方对考试招生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较好地回应了改革诉求,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转型。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各界开始出现对高考改革的困惑、迷茫及畏难情绪。为继续推进高考改革,推动学校教育以此为契机健康发展,我刊特辟“高考改革与学校转型”系列,以飨读者。——编者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并指定上海、浙江承担试点任务。当月19日,沪、浙两地公布了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正式拉开了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两年的探索中,浙江高考改革试点以国家顶层设计框架为基础,紧密结合省情特别是教育发展现状特点,走出了一条既体现浙江特色,又能为国家层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供借鉴推广范本的高考改革之路。

    “选择性”为先:

      对接高中课程改革

    最好的教育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在受教育者、教育者及教育影响的不断选择中,才能逐步发现与实现。2012年2月《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公布,使高中课改进入了一个新的境地。在坚持“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的前提下,课程改革更注重践行“选择性教育”理念,让学生拥有更大学习选择权。迄今,全省学校已全面建立知识拓展、技术技能、兴趣爱好、实践研究四大类选修课程体系,选课走班已从选修课扩大到必修课。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接高中课改,贯彻落实“选择性教育”理念,扩大学生选择权,既是高考改革推动者、执行者的历史使命,也是评价高考改革成败的基本坐标。为此,浙江高考改革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考试科目的选择。以“3+3”和“7选3”方式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让学生学己所好、考己所长。根据新的考试科目设计,学生能有35种选择,完全打破了传统文理分科的局限。数据显示,本省2014级学生选“纯文”的约11%,选“纯理”的近20%,选“2文1理”或“2理1文”的近70%,某所学校选择文理交叉的学生占到76.4%。这表明,改革实现了由相同科目竞争转换为特长科目竞争,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学习进度和考试次数的选择。浙江实行全科开考,所有科目的学考、选考每年都有两次机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校学科教学计划,规划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学考和选考的具体时间及次数。

    三是报考专业的选择。“平行志愿”往往难以兼顾地域、学校、专业等因素,文科学生的选择余地更小,而新的选科模式和志愿设置方式可以有效弥补过去的不足。据统计,目前浙江考生无论报考什么科目组,至少有68%的专业选择余地,最高可达91%。

    四是招考模式的选择。浙江高考改革包含统考统招、三位一体、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等四种模式,再辅之以高校自主招生、农村专项、地方专项及其他小科类招生通道,学生选择大学的范围非常广泛。这体现了对学生选择权的尊重,有助于学生个性化成长和中学的多样化发展。

    培养规律为重:

      呼应高校内涵发展

    高考改革不仅要主动对接高中课改,也应对接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助推高校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

    第一,取消录取批次划分,所有高校实行“同台”无差别竞争。浙江高校招生一直以来都是按本科到高职院校分批次进行,这样的模式导致在人们观念中形成了高校等级之分甚至是贵贱之别,既使高职院校难以招收到优质生源,又强化了高职院校“低本一等”的社会偏见。新的录取方案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实现了所有高校招生的起点公平。

    第二,实行基于专业(或专业类)的选拔模式,由现行以院校为投档单位改成以专业(类)为投档单位。此举意味着学生可直接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和学校,不再受“被调剂”之苦。这也促使学生提前对专业甚至职业生涯有所规划,容易在日后形成较为稳固的专业思想和较高的专业忠诚度。但同时,所有专业将失去学校的“庇护”,直接走向前台接受考生的选择,面临市场机制的竞争淘汰。这将倒逼高校遵循市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改变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高度同质化的局面,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尤其是重点高校,更要在“双一流”建设中有所作为。目前,不少高校已主动应对高考新方案,调整和整合专业结构,扩大按大类招生的专业范围,强化院系招生的作用和影响力,从学科专业层面积极推进招生选才与教育培养的衔接。

    第三,全面推行职业技能考试,并在高职院校采用多元录取模式及“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为了实现中、高职教育教学的有效对接,根据高考改革方案,浙江省实行了面向中职生的职业技能考试。2014年开始试点并逐步扩大范围,今年将覆盖到全部17大类。职业技能考试在高职提前招生和单独考试招生中的应用,进一步凸显了操作技能教学的重要性,促进了中职学校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同时,高职提前招生和单独考试招生等多元录取模式以及“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有利于高职院校根据职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系统设计各层次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也有利于拓宽中高职教育的融通和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优化发展。

    第四,探索“一档多投”录取新模式。依据“考生自愿报考、院校综合测评、一档多投、双向互动选择”的原则,在高职提前招生中试行“一档多投”,是浙江高考改革又一大亮点。2015年先行试点,2016年扩大到35所院校,共有12.4万人次报考,约有26.6%的学生兼报多所学校,实际录取1.34万余人,其中同时被多所学校专业拟录的占14.9%。“一档多投”的录取模式,在有效扩大考生选择权的同时,加强了学校间竞争特别是专业竞争力度,促进了高校的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

    综合改革为上:

      以公平为最高价值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高考公平又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抓手。对新时期的高考公平而言,程序性正义和补偿性正义都不可偏废。这就要求我们的考试制度设计从面向精英走向面向大众,从地域分层走向能力分层、兴趣分层;要补齐弱势群体教育资源短板,使不同能力和兴趣的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各取所需,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回应关切,直指公平。

    第一,调整资源配置方式,招生计划适度向特殊群体倾斜,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为相对薄弱地区和弱势群体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从2014年起,浙江面向淳安等12个县实施地方专项计划,第一批次录取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2015年又实施了高校专项计划,29个县区自主招生录取率在全省占比由10%提高到23%;2016年扩大了地方计划总量,受惠县区扩大了29个,并根据教育部的意见更加“精准”地设定受惠群体。同时,继续做好面向农村基层和薄弱地区的定向招生工作。此外,还认真落实保障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要求,以及外省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政策。

    第二,收紧加分政策,压缩加分空间。有些加分是有其合理性的,如英烈子女等,而有相当一部分却是部门利益驱动,如原“三模三电”之类。为此,从2009年起,浙江就顶住压力,大幅压缩体育加分赛事。实施新一轮高考改革后,更是贯彻落实国家高考加分的政策,进一步减项目、降分值、强管理。比如,2015年体育加分人数已下降到2009年的13.2%。

    第三,以“阳光工程”促高考公平。浙江省严格执行教育部“十公开”“26个不得”的要求,切实把整个招生录取工作都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在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加分等方面,更是加大公开公示的力度,并在全国率先建立“三级审核、三级公示”制度,明确公开公示的时间、地点及相关要求,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监督权的落实落细。

    第四,创新高考评价模式,努力实现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的内在统一。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是浙江省2011年首创的一项高校招生模式改革。几年来,参与试点院校、专业和录取人数均有较大幅度增长。2015年,共有55所高校参与改革试点。经教育部批准,2016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将参与“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围绕科学选才和公平选才两条主线进行了严密的制度设计,由高校依据考生高中学考、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高考三方面成绩,通过材料评审、综合测评、合成综合成绩等“三次遴选”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并建立了确保公平的“四个机制”和“四个制度”,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的内在统一,使高考公平公正进入一个新的形态。试点工作连续5年实现零投诉。

    高考是国之重器,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浙江的高考改革还只是起步阶段,还面临众多的问题和挑战,如:怎样处理好高中课改与高考改革“两张皮”关系,实现“两个改革”有机融合与良性互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有效实施及纳入高考评价系统;新高考语境下学考、选考的特性分析与质量控制;新的高考录取规则、办法及配套的系统开发等。面对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深入最触及本质的一次改革,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既要勇于担当,又必须慎之又慎,确保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扎实平稳推进。

    (作者系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研究员)